《战前》 《女青年写生》
作为当代画坛实力派的艺术家,彭华竞教授擅长现实题材的人物画创作,他的作品贴近生活,笔墨技巧娴熟,用色大胆,加之独创的光影效果,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特别是近年来,他创作了多幅国家主题性人物巨制,引起画界的极大关注。
在位于首都师范大学大兴校区的歌德学院,彭华竞正在画室中紧张地忙碌着,他刚刚接到一幅少数民族人物场景的大题材创作任务,小稿刚刚制作完成,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是一幅小稿,但数十位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被巧妙安排进画面中,人物各具动态,面部表情勾勒细致入微。据彭华竞介绍,最终完成后将会达到近四米的高度,是一幅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场景的大作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彭华竞近来深刻地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之前的很多作品总是对着照片描绘,容易趋于概念化。这些年我创作了不少作品,最深的体会是艺术最终还是要走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去”。为此,从五年前开始,彭华竞都会到消防部队为官兵写生,每年至少两三次,在军营中与官兵同吃同住,与官兵们真正的交朋友。“我穿着迷彩服和他们一起吃工作餐,有时候还和他们一起出险,身临其境感受消防官兵面对大火工作的场景。”
这样的经历让彭华竞无论是对创作还是生活,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创作出一批经典的作品,“有一次我正在画一个战士,火警的铃声正好想起,他抓起身旁的衣服就冲了下去。我看了下表,不到一分钟时间,两台消防车就拉着官兵出院了。我当时开着车和他们同去现场,那是个木材厂发生火灾,旁边就有民宅。我站在消防官兵的身后,感觉热辐射和热浪让人受不了,灭火后,看到他们的脸被熏得黑红黑红的。我问他们怕不怕,战士们说‘怕,但我们头顶着国徽,干这份工作就是为了人民的安全’”。这次经历给彭华竞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回到画室后,他便一气呵成创作了《最美逆行者》,这张作品也多次入选了国内外艺术大展。
除了消防官兵,彭华竞还经常去新疆,画当地部队的“战斗英雄”,为此他找了很多立了一等功的战士,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官兵写生作品。“我在画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他们眉宇之间蕴藏着对党坚韧、忠诚的精神。”彭华竞说,他的部队题材画作几乎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没有这种生活体验是画不出来的。
“习总书记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有温度、接地气的作品。”彭华竞介绍,七八年来,他的创作绝大多数都是军人题材,参加的大展有“建党95周年展”、“反法西斯展”,还有第十二届美展。“作为画家要表现基层的老百姓,军人也是一个群体。在很多人眼中,军人服装变化小,没有什么可画性,但当你真正了解他们之后,可以通过不同场景进行组织,借助线条、笔墨、色彩的变化表现出军人应有的气质。”
《高原瑞雪》 《早行》
彭华竞的作品个性鲜明,技法独特,源于他的勤奋和探索精神,“我现在的写生有2000多张,平均一天一张画没问题,实在没得画了就画学生。我的画中对色彩很强调,留白和光感也是重点。我就想画出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彭华竞看来,中国画是要学习传统,但是学传统的目的是要进步和创新,“我想通过光影和丰富的色彩来突破。我对墨的处理吸收了南方、北方艺术特点,注重墨色的变化,让画作更有味道,更有欣赏之处。”此外,少数民族和矿工题材作品也是彭华竞一直醉心研究创作的主题。他创作的藏区少数民族群像图,更是具有强烈的“晚钟”效应,呈现出其当代水墨人物画独具的温厚清雅风格。彭华竞认为,少数民族人物主题创作通过网上搜索资料进行组合是劳而无功的。因为画人物最重要的是要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深入少数民族居民区体验生活,才能意会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美丽脉动。每次去少数民族地区写生,他都收获颇丰,他的每一幅写生都会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千人千面,无一雷同。当地人的质朴和单纯总会触动他的心弦,每一幅成功的作品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感动自己和感染他人的别样故事。
而为了画好矿工,彭华竞曾多次深入矿井,体验矿工们艰苦危险的工作状态,在人物速写期间,他体验着在黑暗里挖掘光明的这个特殊群体常常持续工作八小时不能将腰直起来的劳累,还了解到因长年累月在井下见不到阳光,他们原本白皙的肤色变得黝黑和粗糙。同矿工接触久了,一个个朴实无华、乐观刚毅的面容感动着他,在强烈的内心震撼驱使下,《刘建军》、《曾仓生》等矿工群像喷薄而出。彭华竞运用严谨的造型、控制的笔墨进行神情的捕捉及人物个性的再现,尤其是光感的介入,使笔下的众人物神韵毕现、栩栩如生。有幅写生于2015年的矿工肖像,令彭华竞一直念念不忘:“那位河北籍年轻矿工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眼前,憨憨的笑容像灿烂的阳光,在表现上我就自然运用了光影手法进行了恰当的处理。”
“艺术没有捷径,就是要贴近生活,多写生多创作。”彭华竞经常对学生们说,画画要理性一些,“作品是需要设计的。画画就是一个构成关系,有色彩构成、点线面构成、虚实构成等等不同的关系,总体都是为画面效果服务的。”如今,艺术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彭华竞的生活中,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天不吃饭可以,不画画不行,我现在感觉时间越来越珍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彭华竞的画越来越有厚度,这是艺术修养、学识日积月累的直接体现,从古典到当下,从西方到东方,他将自己对生活、文化、艺术的思索不断吸收到作品创作中,这推动着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
彭华竞
著名画家、教授、硕士生导师。1960年生于上海,1986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环境艺术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彭华竞水墨工作室导师、美国大西洋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大型展览评委,全国政协中国画院理事,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国画院院长。